
免费通行的高速公路越来越多,但更多地方选择延长收费期限。是财政压力还是发展策略?高速路上的分界线,正悄然影响着每个人的出行和区域经济。
过去三十年,“贷款修路、收费还贷”是中国高速发展的主流方式。按照交通部门相关规定,这类收费时限多设为30年。可不少车主发现,许多原定到期的高速,却在改扩建或养护等理由下延长收费。一些地方甚至将收费范围扩至普通国道、省道,收费员的角色愈发突出。
但广州、深圳等地却主动取消收费。以广州北环高速为例,这条日均通行42万车次、过去被称为“印钞机”的路,从去年3月免费通行。据公开数据,广州每年因此少收约10亿元,背后是政府在“经济损失”与“发展红利”间做出的权衡。
深圳则更早探索“赎路”模式。2014年,深圳以27亿元使梅关高速提前免费,2016年又用130亿元一次性回购四条高速收费权,使其全部提前开放。深圳决策者曾透露,继续收费能带来约30亿元收益,但免费后临路土地增值预期高达300亿元——横向比较,在“小账”与“大账”之间,他们选择了更远大的方向。
这两种思路背后,是不同的城市治理理念。有的地区还是将道路看成“自负盈亏”的项目,动辄强调维护成本和债务压力,把短期财政作为首要目标。地方财政紧张,亏本养路难,延长收费似乎成了惯常选择。商业活力和社会信任因此受损,持续收费让出行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。
而以广州、深圳为代表的城市,则更偏向“伙人”模式。地方政府主动担成本,赢得的是营商环境、人才流动和区域形象的长期红利。这种选择效果已初见端倪免费高速的区域,物流成本下降,企业上下游联系更加紧密,土地及沿线产业随之升值。
回顾数据,当前中国高速公路通行费占城市财政收入比例逐年走高,维护开支也进入爆发期。基建早期的高额债务,加上养路成本上涨,使得“完全免费”渐行渐远。各地分化的操作,拉开了经济体量与发展质量的差距。
放眼未来,随着中国从“建设高峰”迈入“养护高峰”,道路资金压力恐将进一步增大。绝大多数地区返本还贷、养护支出仍有巨大缺口,全面取消收费门槛极高。但区域治理理念的分野,已在高速公路、产业布局和社会信任等层面逐步现形。
目前,高速公路免费的大规模推行,仍受债务压力和养护资金影响,相关政策走向待观察下一步官方表态和地方实践反馈。不同城市的选择,将继续拉开发展格局的差异,影响着企业与个人的切身利益。高速路上的分界线,或许比想象中更深。
你认为全域高速免费是否值得优先推进?对本地经济和出行有何实际影响?
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
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