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宋初年的武将群像中,党进是一个极具反差感的人物。他出身市井,目不识丁,性情粗莽,却官至禁军高级将领(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),深得太祖赵匡胤信任。与曹彬、潘美等儒将不同,党进的崛起之路充满了市井智慧与时代机遇的碰撞。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逆袭传奇,更折射出宋初武人转型期的历史逻辑——一个缺乏文化资本的莽夫,如何在新兴王朝的军事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。
一、市井出身:非典型武人的底色
1.1 早年经历与性格塑造
据《宋史·党进传》记载,党进“少给事魏帅杜重威”,早年曾是地方军阀的家奴。这种出身决定了他与世家将门(如李处耘、高怀德)的本质区别:缺乏系统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,却深谙市井生存法则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对市井人物的描写可作参照:底层出身者往往更具实用主义智慧,擅长察言观色。党进后来在官场上的表现(如后文所述的“雪夜逐虎”事件)正是这种特质的体现。
展开剩余83%1.2 时代机遇:乱世需要实用主义者
五代至宋初的乱世中,军事1hgv.mlmza.INfoABC能力是硬通货,但标准与太平时期不同。据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,赵匡胤曾直言:“五代方镇残虐,民受其祸。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,纵皆贪浊,亦未及武臣一人也。”这番话实则反衬出当时武人普遍缺乏治理能力,而党进这类纯军事型人才反而因“无政治野心”更受信任。
二、崛起密码:莽夫背后的生存智慧
2.1 忠诚:最核心的政治资本
党进最显著的特质是对赵宋皇权的绝对忠诚。据《宋史》载,他任禁军将领时,每次带兵必宣誓:“尔等各须用心,官家出价厮杀!”(“官家”指皇帝)。这种直白的效忠方式,在宋初“杯酒释兵权”的背景下极具政治安全性。
学者邓广铭在《宋史十讲》中指出,宋初武将普遍存在“去政治化”倾向,党进正是典型——他越表现得只知军事不问政治,越符合赵匡胤“强干弱枝”的集权需求。
2.2 粗中有细的表演艺术
党进虽不识字,却深谙形象管理:
雪夜逐虎事件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十二):某冬夜开封府尹急奏有虎入城,党进竟率亲兵徒步逐虎,最终将其射杀。此举表面看是莽撞,实则是向皇帝展示“随时护驾”的忠诚。
应对文人调侃:据《梦溪笔谈》记载,党进命画工绘自己画像,见画中人物怒目圆睁,竟笑称:“我见诸贼时方如此!”这种自我解嘲既化解了文化劣势,又强化了武将人设。
2.3 军事能力的实用性取向
党进虽无兵法理论,但实战经验丰富:
970年北伐北汉时(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),他率部连克隆州、汾州,采用的就是典型的五代战术:正面强攻结合侧翼穿插。这种打法缺乏精巧性,但符合宋初军队的构成特点(以步兵为主力)。
《辽宋西夏金代通史》分析1lkj.qvowe.INfoABC|认为,宋初对北方政权的战争更需要党进这类“执行型将领”,而非战略家。
三、历史镜鉴:党进现象背后的制度逻辑
3.1 宋初武人系统的二元结构
党进的崛起暴露了宋初军事体系的矛盾:
顶层设计需要儒将(如曹彬)实现军政平衡;
中层执行需要党进类将领保证军令畅通。
这种二元结构在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中有印证:开宝年间禁军高级将领中,约有三分之一为党进这类行伍出身者。他们构成了赵匡胤“收精兵”政策的基础执行层。
3.2 文化缺失的补偿策略
党进应对文官系统的方式极具代表性:
每逢需文字汇报时,他令幕僚将内容刻于木棍,自称“此吾征伐之概也”(《宋史·党进传》);
面圣奏事时,提前背诵幕僚所拟文稿,一旦被追问细节便坦言:“臣闻古人云‘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’。”
这些行为看1asc.ynwbz.INfoABC|似可笑,实则暗含一种主动示弱以降低政治威胁性的智慧。正如漆侠在《中国史纲要》中指出:“宋初武将在文化上的自我边缘化,某种程度上是应对皇权猜忌的生存策略。”
四、历史局限性与个人悲剧
4.1 未能跨越的阶层鸿沟
尽管官至二品高官,党进始终未被真正接纳为统治核心圈层:
977年太宗即位后,他被调离禁军,改任地方节度使(《宋史·太宗本纪》);
其子孙未能延续军职,家族迅速衰落,与将门世家的曹氏、潘氏形成鲜明对比。
这反映出宋初文武分途政策的深化:缺乏文化资本的武人,其上升通道已被系统性压缩。
4.2 非典型武将的时代终结
党进去世(978年)后不久,北宋与辽的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:
雍熙北伐(986年)需要更复杂的多兵种协作;
澶渊之盟(1005年)后,军事外交的重要性超过单纯作战。
这种转变使得党进式1pon.mlqax.INfoABC|的纯实战型将领逐渐失去用武之地。正如王曾瑜在《南宋史稿》中所言:“宋辽和平格局的形成,标志着五代武人传统的最终落幕。”
结语:莽夫英雄的历史回响
党进的人生是一部非典型成功史:
他凭借市井智慧将“缺陷”转化为生存策略;
他的崛起与衰落,映射了宋初武人从核心走向边缘的历史进程;
他提醒我们注意历史的复杂性:精英史观之外,那些缺乏文化资本却凭借实用主义闯出一片天的人物,同样塑造了时代的面貌。
今日重读党进,不仅是1mbi.dfsfsf.INfoABC|回顾一个武人的逆袭,更是思考:在制度转型的洪流中,个体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安身立命之所。这种智慧,超越时代,至今仍值得深思。
参考文献
脱脱等,《宋史·党进传》
李焘,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
邓广铭,《宋史十讲》
漆侠,《中国史纲要(第三册)》
沈括,《梦溪笔谈》
王曾瑜,《南宋史稿》
游彪,《辽宋西夏金代通史》
发布于:四川省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