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84天
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2个词条
最近刷到一位职场新人的求助帖,直言自己遇到了传说中的“诉苦型”同事。
说白了,就是每天都喜欢吐槽,芝麻大点的事也要“蛐蛐”几句。
事情的关键在于,这样的吐槽太过频繁,而这位网友又恰好是那种共情力很强的人,听过吐槽后,也会因为这些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工作状态。
尽管她多次委婉拒绝,但对方却跟听不懂似的,自顾自地不断输出。
在这位网友的求助帖下面,不少网友纷纷给出了意见,中心思想却出奇一致:
坚定拒绝,赶紧逃离,把自己的能量场夺回来!
这条帖子让笔者想起一位心理博主@心理师bestta曾分享过的一句话:
展开剩余87%千万不要回应任何的负能量。
有些时候,我们下意识地接住了别人的吐槽,殊不知这些东西有可能会慢慢渗透进我们的身体里。
不回应悲观,不回应抱怨,专注自己,才能得到源源不断地滋养。
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,才能走向越来越好的状态。
01
少听,小心精神被内耗
人就像海绵,容易吸收周围人的情绪频率。
当那些抱怨、否定、焦虑的“丧言论”不断进入我们的大脑,潜意识会慢慢接受这些暗示,最终让我们的能量也变得浑浊。
一个经常聚会的宝妈群里,有位怨气十足的“祥林嫂”,每次聚会都大倒苦水。
不是抱怨老公懒惰,就是孩子太叛逆,公婆太唠叨,爹妈太冷漠,总之就是所有的不好都发生在她身上。
起初,其他一起出来的宝妈出于关心都会耐心地倾听并给予回应,可是每次回到家后,大家在照顾自己的家事时,脑子里都会蹦出这位宝妈的抱怨。
一些人觉得身心俱疲,每次都要花好长一段时间,才能从这种压抑、疲累中走出来。
后来她们学会了一个万能句式,既能礼貌打断,又能把诉苦者从当下的状态里脱离出来:
“先不说这些啦,说说你遇到的开心事吧。”
渐渐地,这位宝妈的吐槽频率竟真的降低,和大家的相处也变得轻松起来,宝妈群又恢复了往日的阳光。
远离消耗你的声音,就是对自己能量的最大保护。
《人间失格》里的叶藏,因为内向隐忍的性格,总是讨好别人,接受身边人的一切负面情绪,最终被虚无感吞噬。
现实中,那些总把“我太倒霉了”“活着真没意思”挂在嘴边的人,就像情绪黑洞,靠近久了,再积极的人也会被拽进深渊。
同事小夏有个社交法则,让我听完连连称赞成熟的智慧。
她会在每天下班后及时关闭工作群提醒,屏蔽爱抱怨的亲朋的社交平台。
她说:“以前总觉得不听就是冷漠,后来才明白,守住自己的情绪边界,既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他人的负面情绪负责——
毕竟,谁也无法通过吐槽获得真正的成长。”
当我们学会选择性倾听,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生活,就会发现:
那些曾让我们辗转难眠的闲言碎语,不过是过眼云烟。
屏蔽外界的噪声,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。
02
少辩,小心情绪被同化
面对“诉苦型”亲友,许多人总忍不住摆事实讲道理,试图用理性驱散对方的阴霾。
可这种善意的辩解往往如同在泥潭里挣扎,越用力陷得越深。
因为抱怨者的抱怨不同于普通的倾诉,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解决方案,而是情绪垃圾桶。
真正的智慧,是守住自己的情绪阵地,不被他人的负能量同化。
《围城》中的方鸿渐面对满腹牢骚的妻子孙柔嘉,总试图用道理说服她停止抱怨。
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职场不顺,方鸿渐都耐心分析、据理力争,可每一次辩论不仅没能解决问题,反而让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。
孙柔嘉在抱怨中宣泄情绪,而方鸿渐在辩解中耗尽精力,最终两人的婚姻在无休止的争吵与抱怨中走向破碎。
这恰恰印证了,在情绪的漩涡里,道理往往苍白无力。
一位销售主管面对团队员工吐槽客户难缠、任务过重,多次站在专业角度分析问题、给出建议。
然而,这位员工不仅没有虚心受教,反而斥责主管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,抱怨的次数更多了。
和善与抱怨的人辩解争论也好,给出正向反馈也罢,注定都是对牛弹琴,徒劳无果。
少辩,不是冷漠,而是对自己情绪的负责。
不执着于改变他人的抱怨,专注于经营自己的情绪世界,我们才能在喧嚣的日子里,始终保持平静与清醒。
03
少掺和,把别人的课题还给别人
阿德勒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提出了“课题分离”理论,大意如此: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,过度介入他人的问题,不仅无法真正帮助对方,还会让自己陷入疲惫与焦虑。
我们能看到勾心斗角的宫斗剧中,有人懂得保持清醒,不掺和别人的战场,只过好自己的日子;能看到深宅大院里,有人面对失魂落魄的求助,懂得授人以渔,引导其自己觉醒,而不是插手其中。
真正的智慧,是懂得让别人走别人自己的路,让别人受别人该受的苦。
生活中,不乏一些被“情绪巨婴”捆绑的“老好人”:
朋友婚姻破裂,他们不分昼夜陪聊;
同事工作出错,他们主动揽责背锅;
亲戚家孩子叛逆,他们苦口婆心说教……
结果往往是:
朋友复婚又吵架,同事下次依然出错,亲戚孩子依然叛逆,而“老好人”自己却累得心力交瘁。
你可以善良,但千万别有“对别人人生负责”的“宏图大志”。
授人以渔,帮人有度,过度介入,就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越界。
邻居张姐的女儿婚后常因琐事回娘家哭诉,起初张姐每次都帮着分析、出主意。
结果女儿越来越依赖,婚姻问题也越来越严重,三天两头往娘家跑。
这一来,搅的张姐茶不思饭不想,生活节奏全被打乱,一把年纪还要为女儿的家庭做“婚姻管理师”。
后来,张姐深思熟虑,一咬牙决定改变策略,不再做女儿情绪的“接盘侠”。
她耐心地对女儿说:
“妈妈理解你的委屈,但这是你和丈夫两个人的事,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。”
没想到,自此以后的女儿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依赖别人做决定了,逐渐学会自我反思,主动学习夫妻相处之道,愿意和丈夫多沟通,夫妻关系也变得缓和不少。
张姐说:“以前总怕她吃亏,现在才明白,父母若总想着替孩子扛住风雨,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己打伞。”
每个人都有自己要经历的成长课题,你可以共情,但不必代劳;可以陪伴,但不必背负。
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,过好自己的人生,就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。
04
写在最后
作家马德说过:
“这个世界,看似周遭嘈杂,各色人等,泥沙俱下,本质上,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。你若澄澈,世界就干净;你若简单,世界就难以复杂。”不回应悲观,是因为我们知道,抱怨换不来改变,唯有行动才能变好;不回应抱怨,是因为我们明白,别人的情绪问题,应该让他们自己消化。
当我们学会少听外界的噪声、少想虚无的烦恼、少掺和他人的人生,就会发现:
自己的能量场越来越清澈,生活的节奏越来越从容。
那些曾让我们纠结的人、困扰的事,都在专注自我的过程中变得无足轻重。
愿你我都能做自己人生的“屏蔽器”:
听想听的倾诉,想该想的心声,走自己选择的路,把感受放在第一位,把能量留给值得给予的人。
如此,方能在岁月的长河中,活得清醒、自在、丰盈。
作者:蓝海,蓝鲸衔光,海雾破晓。
发布于:福建省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