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分招分式十二招式,即“改命十二诀”、“十二段锦”、“坐式八段锦”,可打通人体经络的两大主干线任、督两脉。身要动养,心要静养。下士养身,中士养气,上士养心。琴医心,花医肝,香医脾,石医肾,泉医肺,剑医胆。《素问》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。《圣济总录》:斡旋气机,周流营卫,宣摇百关,疏通凝滞,然后气运而神和,内外调畅,升降无碍,耳目聪明,身体强壮,老者复壮,壮者益治。《保生要录》:每日频行,必神清目明,筋节血脉调畅,饮食易消,无所壅滞。记住:百节通畅元阳旺,九窍玲珑透体顺;饶君聪慧过颜闵,未遇明师莫强猜。第一招:闭目冥心坐,握固静思神原注:盘腿而坐,紧闭两目,冥忘心中杂念。凡坐要竖起脊柱,腰不可软懈,身不可倚靠。握固者,握手牢固,可以闭关祛邪也。静思者,静心思虑而存神也。(图1)图片
注释:目的就是入静。静时固戒动,动而不妄动。道家所谓不怕念起,惟怕觉迟。至于用时戒杂,杂则分,分则牢。惟专则虽用不劳,志定神凝固也。只有排除杂念,方可冥心;只有冥心,方可存神,这才是十二段锦的基础,也是道家修练筑基的不二法门,学者宜勤加修炼,自可登堂入室。动作:首先轻闭双目,盘腿而坐。轻闭双目,是为了防止看到眼前的事物而扰乱心神难以入静。若闭目时仍有杂念,可以目露一线之光,所谓目视鼻端,鼻观心,借此以集中精神,以达到排除杂念心无所想之境界。但一般情况下,仍以轻闭双目为宜。盘坐的方法有单盘、双盘、自然盘三种姿势,初练时,可采取自然盘,待功力稍有进境再单盘,渐至双盘,其要求各不相同。一般情况下以单盘为宜,以右脚跟抵精门进行练习。盘坐好后,可以将大拇指轻扣于四指中,两手握成拳状(此道家谓之握固),分别置于双膝上,静静地盘膝而坐。握固的目的,一方面使掌心劳宫穴,气之出入不至疏泄;另一方面可使手太阴肺经与心经相接通,使心肺二脏得到较好地锻炼,此道家秘术,不传六耳矣。盘坐时以床上为佳,不但柔软舒适,而且使杂气不易侵入人体,使海底常处温暖之中。盘坐时脊柱要伸直,大椎穴稍前顶(此亦秘术),自然会拉起人身之龙骨,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线,便于养丹炼丹。否则,综得千百法门,亦是枉然!坐好后,将舌尖微微上挑,轻抵于上腭之上,此即道家上搭鹊桥。搭鹊桥的目的是为连通人体内的任督两脉,形成小周天。任脉能够总任一身的阴经,有“阴脉之海”之称;督脉能够总督一身之阳经,有“阳经之海”之称。平时两脉断开,只有上、下鹊桥相搭,才可相连相通。道家修真搭鹊桥至关重要。故《内功经》云:前任后督,气行滾滾。提撮谷道(道家称:搭下鹊桥),使会阴穴得到锻炼,同时尾闾上翻,加强了督脉的疏通,以便于更好地实施小周天运行。然后,随之呼吸,很自然地用意念将吸入之生气缓缓地压入腹部,汇集于丹田,以达养丹炼丹之目的。第二招:叩齿三十六,两手抱昆仑原注:上下牙齿,相叩作响,宜三十六声。叩齿以集身内之神,使不散也。昆仑即头,以两手十指交叉,抱住后颈,即用两手掌紧掩住耳门,暗记鼻息九次,微微呼吸,不宜有声。(图2)图片
注释:牙齿相叩,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。叩齿的作用有以下三个好处:1、叩齿集神,可集中心神,将注意力集中在叩齿上。2、叩齿可使牙根膜中血管扩张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有助于坚固牙齿,预防牙病作用。《保健功》云:方法简便叩齿功,上下牙齿轻轻碰,每次相叩三十六,坚固牙齿防牙病。3、中医学认为:肾主骨,齿为骨之余。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养,由于手足阳明经均进入齿中,故其不但与筋骨有直接关系,而且同胃、肠、脾、肾、肝等内脏活动也密切相关。动作:盘坐入静后,仍将双手置于膝上,张开口,使上下齿分离开后,再闭口咬合,并且有意发出声响,连继重复分合动作三十六次。叩齿完毕后,将牙齿重新咬合,使两手张开手指相互交叉,抱住后颈,并用掌心向将颈压下,使头部被压向胸部,然后再返回原来位置,如此连续做九次。在中医针灸上讲:风池风府一把抓。即此抱昆仑正是用掌指按压风府穴,两掌按压风池穴,不但对头昏、头痛、眼痛、肩背痛、颈椎病有效;而且对伤风感冒、中风不语、肝气怒发、突然耳聋均有一定的疗效。抱昆仑完毕后,两掌向两侧张开,用掌心向左右耳部均匀施压,并安静地用腹式呼吸法进行呼吸。即用鼻吸气后,将气向下腹部缓缓压入,并对丹田略为施加压力,增强丹田;吐气时,则将下腹部用力收缩,使气缓缓从鼻孔呼出,排尽体内浊气。鼻吸鼻呼,要做到深、长、细、绵、缓,不使呼吸之声耳闻,以目视鼻端,连续数九息(一呼一吸为一息)。第三招:左右鸣天鼓,二十四度闻注释:鸣天鼓能冲击耳鼓膜,改善听力,对耳鸣、耳聋患者有一定疗效;而且因肾开窍于耳,耳是听觉器官,肾中精气充盈,髓海得养,听觉灵敏,分辨较高,对提高肾功能亦大有裨益。中指所按压为玉枕穴,玉枕穴通膀胱经,可预防耳疾,使头脑清醒,耳聪目明。双手大拇指所按压部位为左右风池穴,对足少阳胆经之疾病亦有良好防治作用。(图3)图片
动作:紧接上段,将手掌仍按在双耳上,并相互交叉,当右手拉下时左手上推;左手拉下时便以右手上推。如此反复磨擦双耳计九次(左、右上下为一次)。擦耳完毕后,用掌心紧抱双耳,将两手之大拇指相对,贴压于脑后左右两侧的风池穴上,然后再将双手的中指贴于玉枕穴上,再将双手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,随后用食指有节奏均匀地弹击后脑二十四次,则耳内有“咚、咚”的响声,故称鸣天鼓。鸣天鼓完毕后,松开双手,然后双手握固轻置于膝上,可继续做下一段动作。第四招:微摆撼天柱原注:天柱即后颈,低头扭颈,向左右侧视,肩亦随之左右摆动,各二十四次。(图4)图片
注释:转动头部的运动,其目的是要影响头颈两侧的天柱穴。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,在颈后发际大筋外凹陷中。根据中医针灸学理论,刺激天柱穴可治疗后头痛、鼻塞、落枕、颈项部扭伤、肩背痛、脊柱疼痛等疾病。全身经络都与颈项相互关联,活动颈项,可使经络疏通,血流暢旺,减少供血不足之疾患,对现代的颈项强直、骨质增生等疾病,均有疗效。动作:紧接上段,首先将轻握的双拳置于两膝之上,将全身放松,背部自然挺直,低头,两肩不动,先将头脸由前向右、向后,再向左、向前缓缓旋转一周。吸气时,向前低头;呼气时,向后仰头,一呼一吸转一圈,向右转动三圈后,头部回复至原状,并目视正前方;然后,紧接着低头向左转动三圈。转动时,头部向左右要有一种顶天的意念;旋转的幅度要纯任自然,速度完全受呼吸节律的支配,有头晕目眩者不要闭目。头部旋转完毕后,仍盘膝坐好,并将脊背挺直,使头不向前倾,而向左侧扭转;右手在左大腿上,随着向左扭转,左右手掌心朝上,右手叠放在左掌心上,置于左大腿根前,并随身体扭转。扭转时,目光尽量移向左肩后方。向左扭转后,再尽量将头向右扭转,并将目光移向右肩后方,同时将双手跟着转移到右腿上。按照上述要领,将颈部作横向旋转,即由肩部上方用力向后看的动作,左右各做二十四次。旋转时要动作缓慢柔和,循序渐进。撼天柱动作完毕后,复将双手轻握固,轻置于两膝上,可进行下一段练习。第五招:赤龙搅水津,鼓漱三十六,神水满口匀,一口分三咽,龙行虎自奔原注:赤龙即舌,以舌顶上腭,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,使水津自生,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。神水即津液,分做三次,要汩汩有声,心暗想,目暗视,所呑津液,直送至脐下丹田。龙即津,虎即气,津液下去,气自随之。(图5)图片
动作:紧接上段盘膝坐好,首先用舌尖搅动口齿,一般是围绕牙齿牙床进行搅动。先左边后右边,先外边后里边,先上边后下边,依次轻轻地左搅动数次,再右搅动数次。用力要轻柔自然,在舌运转搅动过程中,同时双眼球亦随着舌的运转同步运转,有口水时不可咽下。然后用舌尖轻轻搅动数次,使口中口水(津液)越来越多,待其满口时,再将口中津液在口中鼓漱,如同用水漱口一样,鼓漱三十六次,然后分三次下咽,每次约咽三分之一。咽前或咽时呼气一口,咽时如咽硬物,咽部稍用力,最好能听到有咕咚的舌咽声。咽入时,必须集中精神,用心暗想,用目暗视,用意念将津液通过食道到胃部、到肾部、最后送到丹田。(注:本文功法丹田部位在脐下一寸半处)然后,吸气一口,仍沿以上路线送到丹田。如此呑津三口,吸气三口,皆存于丹田。为了有助于气贯丹田,可以使腹部亦随着呼吸一紧一松,一凸一凹,促进气血循环通畅。第六招:闭气搓手热,背摩后精门原注:以鼻吸气闭之,用两掌心相对搓至极热,急分两手摩后腰上两边,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。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,以两手摩三十六遍,仍收手握固。(图6)图片
动作:也称搓内肾。紧接上段,将口闭住,然后用鼻深长细匀绵地吸气后,将气缓缓地压入丹田中,并且闭气片刻。在闭气时,将两手掌心相对,相互搓至极热;然后将两手掌心翻转紧贴于腰部两侧的凹软处,再用掌心在肾俞部位作圆弧状按摩,连续按摩三十六次。按摩时,可意守腰部即两肾俞穴,使腰部产生热感,与手掌之热相互接应,溶为一体。这样能使腰部产生的热感,与手掌的热感,随着呼吸,也似乎有热气运动一般。只要坚持一个月以上,自会感到其妙无穷。故历代养生家对此功均有体悟:妙处无穷搓腰功,能治腰病与痛经;两手搓热摩肾部,带脉通畅腰力增。待收功时,将气由鼻孔缓缓呼出,双手收回握固,轻置于两膝之上,方可继续接练下一段动作。第七招:尽此一口气,想火烧脐轮原注:闭口鼻之气,以心暗想,运心头之火,下烧丹田,觉似有热,仍放气从鼻出。脐轮即脐丹田。(图7)图片
注释:这一段便进入高深功法。任督走转在神阙,修真养性法更捷;大道神功由此走,才是养生第一诀。炼精化气气化神,返老还童修真人;你若练到还虚处,我命在我子孙生。脐轮,针炙学中叫神阙穴,是个重要的穴道。练功家称此处为脐丹田、前丹田或中丹田。中丹田在脐的深部,与前丹田相互对应。导引脐丹田,对锻炼气沉丹田,形成腹式深呼吸,增强脾胃功能、提高身体抵抗力有重要作用。神阙穴属任脉,居脐中,为生命之根蒂,后天之气舍,又为中、下二焦之枢纽,能调节全身的精、气、血,是气功锻炼者意守的重要部位,以脐调转呼吸,即内呼吸,又称“胎息”,它是小周天的最高阶段。【呼吸要细缓而深长。所谓细缓,则是呼吸时柔细缓慢,出入绵绵,自然悠暢;所谓均匀,则是呼吸时匀称,不急呼急吸,以免扰乱心神,影响气归丹田;所谓深长,即是前述之气贯丹田的腹式深呼吸。因此无论是呼气还是吸气,均要遵循此要领,不可强行控制,形成憋气努气之病。应循序渐进按步就班,勤学巧练,自可丹田内气充盈,从而使丹田之真气源源不断地输传到全身。】动作:紧接上段,将双目轻轻闭上,以舌尖轻轻抵住上腭,即“搭鹊桥”。提撮谷道,即“搭下鹊桥”,使任督脉相连接;松驰全身,脊背要自然竖直,两拳轻握固,放在两大腿根前。先以鼻吸气后,缓缓将气压入丹田内。特别注意,开始呼吸时,吸气量不可过多,将吸入的气缓缓压入丹田并停止呼吸后,以充满于小腹的压力向四周扩散,故拳家谓:气沉丹田,力散全身。当小腹由于饱满而产生热感时,便由下腹部慢慢地将气由鼻孔推出。以上动作连续重复做九次。第八招:左右辘轳转原注:曲弯两手,先以左手连肩,圆转三十六次,如绞车一般,右手亦如此,此单转辘轳法。(图8)图片
注释:这段功法主要是对上肢的锻炼,其作用是有舒展筋骨关节,流通经络气血,使手之三节活动变利,灵活自如,从而提高整体机能的康健。通过锻炼,可以达到上肢的养护作用;可使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络通畅流利;可防治肩周炎、肩臂疼痛以及上肢的其它病症;对增强腕部的功能亦在大有裨益。动作:盘腿坐定后,将双目睁开,使掌心朝前,手掌向后仰,屈肘成直角状,小臂要与地面平行。开始旋转时,右手不动,左手掌由肩部向下方后,再经过上方移至体前,在身体左侧以圆形旋转,前后各十八次,共三十六次。而后,左手轻握固,放于左大腿根上,如前所述进行右肩旋转,亦三十六次。注意:旋转时应于呼吸紧密配合,动作应缓慢、柔顺、自然,切勿急燥。第九招:两脚放舒伸,叉手双虚托原注:放所盘两脚,平伸向前,两手指相叉,反掌向上,先安所叉手于头顶,作力上托,要如重石在手托上,腰身俱著力上耸。手托上一次,又放下,安手头顶,又托上,共九次。(图9)图片
注释:双手托天理三焦。双手上举不但使手六经得到锻炼,而且直接锻炼背部肌肉群,影响到背部各穴。背为督脉所过,五脏六腑的俞穴等皆会聚于背,背于各脏腑的功能紧密相联。两腿舒放,脚尖向上,脚面向后仰,本身即可牵动足阴阳六经脉,在不知不觉中足六经也得到了锻炼。双手上托举,可将胸腔的邪浊之气随呼吸排出,促进新陈代谢,加速气血循环;同时,可促进肩部、颈部的血液循环,强化任督脉的相连相接,从而为打通督脉奠定基础。又因要求提撮谷道,有规则地松驰,故对会阴部的生理功能有很大的帮助。动作:将双腿放开,向前平行伸出,脚尖朝上,脚面向仰,两腿自然伸直,不能弯屈。将双手伸开,双手在胸前十指交叉,双臂上举弯屈,用双掌心按于头顶上;然后再将手掌翻转过来,使双手掌心朝上,并向头顶缓缓上举。注意:翻转时,双手仍保持十指交叉;随着双手的上举,肛部及会阴部也随之收缩(即提撮谷道),并缓缓吸气;双手上举时,要如力举重石一般,动作应缓慢,不可过快;头部亦随着双手的上举,向上仰起,用目光凝视双手手背。举到顶时,将气缓缓呼出,仍双手指相交叉,并将掌心转下缓缓于头顶上,此时放松谷道。如此,按上述动作要领,连续做九次。第十招:低头攀足频原注: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板之,头低如礼拜状,十二次;仍收足盘坐,收手握固。(图10)图片
注释:锻炼腰部和足部。通过摩搓涌泉穴,使足少阴肾经气血运行畅通,强化肾功能。通过腰部的前俯,可伸拔腿筋,压迫腹部肌肉,借以强化内脏机能。涌泉穴,是足少阴肾经的“井”穴,属木,有滋水涵木之功,潜阳熄风之效。古人云:上病下治。故肝阳上亢引起的疾病;水火失济造成的神治不宁,情绪紊乱,失眠健忘等疾病均可用涌泉穴来进行治疗。本段功法中有用掌摩搓涌泉穴,使掌中劳宫穴(心包经之“荥”穴)与之相对,使心肾相交,水火相济,从而增强肾气,引气归元,充实元气。使人感到气血流通,生机勃勃。动作:先盘足而坐,双手手心相对,相搓至极热时,立即用右手掌心搓摩左足心三十六次;再将双手手心相对,相互搓至极热时,迅速用左手掌心搓摩右足心三十六次。如宋代陈直撰·元代邹铉续编的《寿亲养老新书·擦涌泉穴》、明代高濂的《遵生八笺》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述:涌泉穴位于脚心,湿气都从此穴进入人体。傍晚,脱掉鞋袜,一手握着脚趾,一手擦涌泉穴,觉得脚心发热,便将脚活动一下。涌泉穴擦完后,将双腿向前伸直,脚尖朝上,将双手置于大腿上。然后,腹部向前弯曲,使双臂伸直,用两手尽力地抓住两脚脚心,或尽量接近脚底后,便挺直上体,使双掌沿脚面、小腿而上,收回到膝盖上方,但两腿不可弯屈。注意:弯腰前俯时,将气呼出;挺起上身时,将气吸入。照此动作要领,连续做十二次后,再收回双手握固,并置于两大腿上。上述动作完毕后,仍盘膝握固,做下一段动作。第十一招:以候神水至,再漱再吞津,如此三度毕,神水九次吞,咽下汩汩响,百脉自调匀原注:用舌搅口内,以候神水满口,再鼓漱三十六,连前一度,此再二度,共三度毕。前一度作三次呑,此两度作六次呑,共九次呑;如前咽下,要汩汩响声。咽津三度,百脉自周遍调匀。(图11)图片
注释:一吸便提,气气归脐;一提便咽,水火相见。三十六咽足,丹田气越常;口中频漱咽,津液自然调。玉泉清水灌灵根,审能修之可长存。是故:远唾损气,多唾损神的说法。练者久而久之,自可收到《延寿书》所述“盖口中津液是金液玉醴,能终日不唾,常含而咽之,令人精气常留,面目有光”的功效。动作:紧接上段,首先将腿盘坐好,将双手握固,轻轻地置于双膝之上;仍按第五段中介绍的方法:搅动口齿,刺激口腔生出津液,待津液满口之后,鼓漱三十六次,而后分三次呑下;咽下时,也要汩汩有响声,并用意念将津液导入丹田,而后再重复一次,连同第五段中呑津合在一起共三次。此即神水九次呑。此段完毕后,盘膝握固,可进行下一段动作的修习了。第十二招:河车搬运毕,想发火烧身,旧名八段锦,子前午后行,勤行无间断,万疾化为尘。原注:心想脐下丹田中,似有热气如火,闭气如忍大便状,将热气运至谷道,即大便处,升上腰间、背脊、后颈、脑后、头顶上。又闭气,从额上、两太阳、耳根前、两面颊、降至喉,下心窝、肚脐、下丹田至。想是发火烧,通身皆热。(图12)图片
注释:紧接上段,盘膝而坐,双手握固轻置于膝盖上,挺直脊柱,顶头竖项,全身放松,轻闭双目,排除一切杂念,无思无想。用鼻吸气后,用意念将气输送向丹田方向,然后屏住呼吸,向丹田施以压力(意念不可过强);当丹田感到有如即将爆发的饱满时,便将丹田中的真气,向会阴穴、肛门方向输送(内功经云:龟尾升气,丹田炼神),接着再经尾骨、脊椎骨、再向后颈上推,直达于后脑,而后将到达后脑的“真气”用意念的力量集中精神压入头顶泥丸宫,闭气片刻,等到真气充足时,再向下压落至额头两侧的太阳穴,并经过两耳根,两面颊边缘,相交于咽喉,并顺心窝而下,经肚脐直达于丹田为止;交施力于下腹部,使气在丹田中多停留一段时间,最后由鼻孔缓缓呼出。动作:意念脐下丹田似有一团热气,将此热气引导下行,冲过会阴穴,过尾闾,沿后背上升腰间命门穴,再升至脊背、后脑(玉枕穴)、头顶心(百会穴),然后顺着两太阳穴、经耳根前、面颊、降至喉头、心窝(膻中),再下行至神阙,归于下丹田。存想此一团热气如发火烧身,行至何处,热至何处,一吸一呼,可存想热气从身前到身后,上升头顶,再沿任脉降下,完成一个循环。结束动作:十二段动作做完后,将两手掌心相对搓至极热,将左手掌紧贴脐部,右手覆于左手上,由脐中心向外顺时针方向推转二十一次,再逆时针方向推转二十一次,最后停于脐窝部;略停,然后用双手轻擦面颊数次,略开双目,收功结束。亦可再搓摩腰部后,收功结束。【注意:练功时间,子后午前。从半夜至第二日中午这段时间内为人体真气生长之时,练功大有裨益。选择空气清新、环境安静的场所。练前不可过饥过饱,应排净二便,宽衣松带;练毕,应缓缓而起,适当散步,以调整呼吸,调整机体,勿剧烈运动;练功后三十分钟内不可进食、进水。品味
生活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公众号
jkddb2016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