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中医很难学,由此而引申出的学习方法也五花八门。
目前对中医学习比较盛行的观点是,最好去跟师学习,前路有人带着自己,会更容易入门。
估计学过中医的人,很少有人不会产生找个师傅跟着学的念头,并且经常会因为跟师无门而苦恼,害怕此生错失入得中医之门的机会。
我也曾是如此,大学时候学习将近尾声之际,看病基本就不会,对此尴尬的处境内心越来越焦急。
大三的寒假,终于硬着头皮自己一个人出去想找个民间大夫拜师。但是天不遂人愿,等我去到他家门口的时候,只有他的儿子在家,我表明来意之后,他儿子说大夫已经患肝癌去世了。
这种感觉,就像一时的开朗换来了一生的自闭。人生第一次拜师学习之旅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已经破产了。后续也慢慢没了这种拜师的念头。
图片
再后来,去了医院见习,半日跟诊,半日上课。
跟诊的都是国医堂里面的名老中医,一上午患者络绎不绝。跟在名老中医身边,看他如何看病,如何处方。
可悲的是,那时候的自己,根本就看也看不懂,听也听不会。脑子里面的知识都是支离破碎的,根本理解不了问诊的目的,患者表现症状的含义,更不要说为什么开出那个方子了。
其实道理也很简单,跟诊就像带着水桶去打水,即使老师是一口深井,自己的绳子很短是打不上来什么东西的。
中医学习的真相是,你会得越多,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,学习就越会得心应手。你会得越少,反而越难学习,越学不会。
所以我有时候会跟别人说,学中医前期跟诊没有那么重要,或者说: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。
如果你是内科医生(只开药,不扎针不推拿),那努力看书则尤其重要,跟诊则尤其不重要。
图片
读书特别重要,尤其是早期的知识积累阶段,得大量广泛地阅读。
当然不是叫你去读教科书,而是去多读些“课外书”。只有大量涉略这些课外知识,我们才有机会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学术体系。
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后,就要开始系统地读书,将那个作者的所有作品找出来,一本一本地往下学习。这个过程,就是系统地接受一个老师的知识传承的过程。
我的中医学习之路,其实就是靠着大量的读书积累而走过来的。
从中医小白到独立出诊,我是怎样学会开方的?只因我做到了这5点
大量读书,然后在临床中实践书中的理念,根据患者的反馈,就能发现哪些经验是精华,是可重复的,哪些经验是夸大其词。
大多数人学习中医的问题,其实都是书本学习得少的问题。先解决这个问题,比焦虑拜师的问题要容易很多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