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苏联历史中,列宁无疑是社会主义的缔造者,但斯大林的角色同样不可忽视。他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历史进程,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苏联的未来。斯大林去世后,苏联的领导人从赫鲁晓夫开始,逐渐对斯大林进行全方位的批判,甚至将他妖魔化,使得斯大林的形象在苏联的历史中一度跌至谷底。
然而,随着苏联的解体,俄罗斯人开始经历一段重新审视斯大林的过程。如今,回顾这段历史,斯大林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地位逐渐恢复,甚至有所上升。这个变化的背后,关键在于他为苏联带来的强大力量,尤其是在他执政时期,苏联的崛起与崭新的工业化成就,是他历史地位提升的根本原因。
当然,斯大林在执政过程中也面对了种种危机,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,他不得不做出一些极为艰难的决定。1924年1月21日,列宁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但在列宁病逝之前,苏联的政治局势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分裂。党内的两大派系——以斯大林为首的派系和托洛茨基领导的托派,已是明争暗斗,矛盾逐渐加剧,列宁对此心知肚明,甚至将局势推向了白热化阶段。
展开剩余76%尽管如此,斯大林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,成功压制了托洛茨基,让他无法接近列宁,从而稳固了自己在党内的地位,成为仅次于列宁的领袖。接下来,斯大林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,彻底铲除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等对手,牢牢掌控了苏联的最高权力。
在掌权后,斯大林并未松懈,反而更加警觉。他开始在党内不断发出警告,称苏共内部潜藏间谍与叛徒,要求全党提高警惕。斯大林的这种警觉并非无缘无故,早在他掌握权力后,苏共的规模迅速扩张。自列宁创立时,党内党员仅有两万多人,而在“十月革命”后,党员数量迅速增加至40余万。到了1928年,党员人数暴增至140万,到了1933年,更是突破了300万。
如此庞大的党员队伍必然鱼龙混杂,其中不乏别有用心之人。许多人虽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,但并未真心拥护党和苏联革命。更为危险的是,西方间谍也潜伏在党内,试图颠覆苏联政权,破坏革命成果。苏联当时并没有像今天的克格勃那样强大的安全机构,反而由捷尔任斯基创建的契卡负责国内的反间谍和整风工作,但其力量始终有限。党内的分化问题愈发严重,许多人看准形势,伺机行动。面对这些潜在威胁,斯大林深知如果不及时清理门户,这些问题将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政权。
此外,国内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问题和外部的国际局势都迫使斯大林采取果断措施。他深刻认识到,苏联要保持长久稳定,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。这不仅是任何新兴国家必经的道路,也是苏联防止外敌入侵的根本之策。斯大林明确提出,所有国家资源必须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,只有这样,苏联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。
而斯大林的远见不仅体现在国内政策上,还在于他对国际局势的判断。他清楚地看到,世界即将迎来一场大战,苏联迟早会被卷入其中。为了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,苏联必须尽快完成工业化,只有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,苏联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此时的德国已拥有强大的重工业,斯大林深知一旦战争爆发,苏联必须具备足够的军事与工业力量才能抵御外敌。
然而,斯大林不仅面临外部的压力,党内也有许多人对他实行的工业化政策表示不满。最具代表性的反对者就是布哈林。布哈林虽然并非完全能够与斯大林抗衡,但他凭借自己的辩才和理论,成为反对斯大林的重要人物。尽管布哈林未能如愿推翻斯大林,但在党内,一些元老们依然推举他与斯大林抗衡。同时,托洛茨基也在背后暗中活动,批评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不符合苏联实际,要求斯大林下台。
1934年,斯大林在选举中几乎被除名,这让他感到极大的压力。更让他担忧的是,军队的将领们竟然联合上书,要求放缓工业化进程。斯大林意识到,党内反对势力已经足够强大,甚至有可能联合起来罢免他。这一切让斯大林的警觉心彻底被激发,他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,防止局势失控。
就在这一关键时刻,1934年,斯大林的亲密战友——列宁格勒州党委书记基洛夫被暗杀。基洛夫在自己的办公大楼里被刺杀,这一事件令人震惊。刺客竟然能够闯入如此严密的环境进行刺杀,这让斯大林感到自己面临着极大的政治风险。为了调查此事,斯大林亲自赶往列宁格勒州,虽然案件迅速得以解决,但斯大林意识到,如果他不迅速采取行动,他自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刺杀的目标。
面对政治局势的复杂和危险,斯大林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。随着形势的恶化,斯大林最终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行动。他清除党内外的异己,包括季诺维也夫、布哈林、李可夫、拉狄克等人,而托洛茨基则侥幸逃脱,最终在墨西哥被刺杀。
从1937年到1938年,斯大林实施的清洗运动使得130多万人被判刑或流放,超过60万人死亡。短短几年间,数百万苏共党员被清除出党,几百万人丧命。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整顿,斯大林彻底清除了内部的反对力量,为苏联的工业化和抗击外敌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尽管斯大林的手段残酷,但从战争的结局来看,正是他的大规模工业化政策,才使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逆转局势,最终赢得了战争。如果当时斯大林未能果断清除内部异己,等待战争的到来,苏联极可能在德国的侵略下迅速崩溃。
因此,斯大林面临的选择并不多,他必须通过清洗异己来保证自己的政权。而在苏德战争的结果证明了他的工业化战略的正确性,苏联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,最终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。这一切也证明了,斯大林的残酷手段在当时的环境下,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和未来作出的艰难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