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佛山顺德史努比缤纷世界关门,这消息一抛出来,文旅圈的朋友圈炸了锅。
谁能想到,一个曾经被吹成“全球最大史努比主题公园”的梦工厂,才开了不到十年,就像那场没打完的篮球赛,突然哨声响起——游戏结束。
这背后的故事,比你想象中还复杂,也更扎心。
我先不聊闭园本身,倒带到2003年,那时候嘉信置业和美国联合菲彻辛迪加公司正对着蓝图乐开花。
太空漫游、绿野高尔夫、空中历险……听起来就跟坐上时光机似的。
但别急着激动,好戏往往藏在泥潭里。
设计方案像变脸大师,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;施工队和设计师吵得火星四溅;资金链断裂成家常便饭,更别提手续拖拉到让人怀疑人生。
“当初带娃去玩,现在等着带孙子呢”这句话不是调侃,是铁一般的现实。
2014年政府下场催命,让人看到点希望,但到了2016年正式开张,大幕拉开的瞬间,却没有多少掌声。
120块成人票价,在佛山算是“小贵族”级别,再加上5万平方米的小规模空间,一天最多容纳两千人,还得为停车问题头疼,矿泉水10元瓶,你敢喝吗?
游客们脸上的表情,说白了就是“坑爹啊”。
硬件投入不足,让那些童话般设施疲态尽显,不少人感觉买票进来,是交了一次智商税。
仔细琢磨,这事儿折射出一个大问题:房地产依赖症。
在国内不少所谓主题公园里,“文化IP”和“娱乐体验”只是包装皮毛,本质还是土地生意。
一边喊着打造中国版迪士尼,一边把项目当作炒地皮赚差价的平台。
这种模式有多脆弱?
嘉信破产给出了最直接答案——内容创新缺失,用户体验薄弱,只剩盯着土豪金算盘敲数字。
反观国际巨头,比如迪士尼,他们虽也卖地产,但真正赚钱的是IP授权、衍生品,还有酒店服务。
他们懂故事的重要性,用沉浸式体验抓住消费者心灵,而不是单纯靠过山车数量拼刺刀。
本土乐园却陷入硬件竞赛怪圈,对年轻人的参与感需求视而不见,就像告诉孩子圣诞老人不存在,却要他自己拼凑奇迹,多尴尬!
政策紧缩后,这些依赖地产融资的项目更是雪上加霜。
有些乐园从热闹走向荒芜,如冬夜冻僵的小鸟,即使羽毛再美,也难飞翔。
在这种背景下,中国特色主题公园到底怎么破局?
绕不开这条死胡同?
不过,也别全盘否定。
有几个地方值得点赞,比如敦煌用数字壁画重塑飞天形象,让传统文化活起来;河南万岁山大胆引入武侠剧情,把游客变成故事主角。
这种基于文化内核深耕,同时迎合年轻群体互动欲望的发展思路,无疑更靠谱。
如果坚持内容为王,加科技赋能,再配合理商业模型,说不定国产乐园还能翻盘。
顺德这个史努比公园并非完全失败,它承载过多少家庭欢笑泪水,是那个年代许多孩子共同编织的一段回忆。
但2025年的最后圣诞季,当铁门缓缓关闭,不止是一处景点消失,更像一次时代切换的叹息:缺乏深度运营与精准市场定位的大IP,只会成为昙花一现。
说真的,从社会层面来看,这是个缩影。
当代家庭娱乐消费升级快,新世代挑剔程度直逼NBA球迷看比赛水平。
“一天游玩”的简单满足感已经OUT,需要更多情绪连接和沉浸感。
不然明星代言满天飞,不过是短暂流量肥皂泡罢了。
产业环境需要反思,从根源挖掘痛点,同时勇敢试错突破旧框架才行。
这里不得不扯几句体育界类似戏码。
比如C罗转会频繁,每次新闻爆炸级刷屏,但战绩波动大,引发粉丝分裂争论。
同样名气盖世,如果体系支持不到位,再牛个人能力也是纸老虎。
这跟文旅项目靠品牌撑场面的套路如出一辙,都说明成功绝非偶然,而是精细管理+持续投入+敏锐市场洞察三管齐下才能稳固根基。
网友们评论区简直百味杂陈,有骂物业烂、有吐槽票价高,还有人在怀念陪娃嬉戏时光。
我倒好奇,你怎么看待刚满十岁的史努比乐园挥手告别?
国产主题公园该咋整才能走出泥潭?
留言一起唠唠呗!
毕竟跌倒不可怕,不爬起来继续跑才真丢人哈!
话说回来,下次咱们去逛主题公园的时候,要不要先看看背后的资本游戏怎么玩,然后心里默念一句:“快乐,可不能随便做筹码啊。”
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